组内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组内新闻

用于缺血性中风治疗的纳米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1/6/10 16:35:48 阅读次数:1447

缺血性中风是一种由脑部血液供应中断导致的脑血管疾病,缺血会在受累脑区引发下游级联反应。缺血级联由一系列生物化学事件组成,包括能量衰竭,离子失衡和兴奋毒性,氧化应激,细胞死亡,补体激活,炎症和免疫响应的启动,最终会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利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实现血流再通是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金标准。然而,溶栓治疗的时间窗较窄(4.5 h),且较低的血栓靶向能力会增加出血性转化的风险。因此,只有少数患者能够及时接受溶栓治疗并从中受益。此外,恢复缺血脑的血流会引起继发性再灌注损伤。再灌注会加剧活性氧的产生,加剧炎症和免疫反应,导致神经元过度死亡,破坏血脑屏障的完整性,最终导致脑水肿。大量的临床前研究致力于使用神经保护剂在缺血再灌注不同阶段实现对神经元的保护,然而,大多数神经保护剂在体内存在溶解度、半衰期短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差的缺陷,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寻找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新药既困难又昂贵。相比较而言,对现有药物进行制剂学改造以使其更适合临床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精心设计的纳米药物已经体现出许多独特的优势,具体来说,纳米药物可以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其次,靶向修饰纳米药物可以帮助药物穿过血脑屏障,并在靶区实现预期的积累,避免非特异性分布。靶向修饰也可以帮助纳米药物主要被特定的细胞所摄取,比如受损的神经元。因此,具有靶向能力的纳米药物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可以降低药物的剂量和毒性。此外,由不同功能材料组成的纳米药物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同时功能化载体本身也可能对治疗缺血性中风有效。此外,纳米药物为一些新出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可能性,例如有利于中风慢性期损伤恢复的基因治疗。纳米药物如脂质体、胶束、纳米粒、新兴的细胞膜包覆纳米粒和外泌体,均都已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前研究。

考虑到独特的病理环境对制剂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本综述首先讨论了缺血性中风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之后总结了传统的治疗策略和他们的不足,更多的关注纳米药物在脑靶向递送过程中所面临的生理障碍和解决方案,以及重点总结了针对缺血级联不同阶段的纳米药物的设计与应用。

文章著录格式:

Recent advances in nano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Chao Li, Chen Jiang *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蒋晨,复旦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脑靶向、肿瘤靶向等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构建和评价的基础应用研究。

第一作者

李潮,复旦大学药学院18级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主要为脑中风病灶微环境响应及调节的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与评价。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psb.2020.11.019


打印 返回

X